英国国境局(UKBA)日前公布了有关学生签证与毕业生工作签证申请的最新相关消息。在即将於今年(2012)年4月正式实施的新签证政策中,值得注意的是关於毕业生申请工作签证(Post-study work,简称PSW)的部分,新法令依然给予在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就学且取得学位的学生(例如:大学毕业生、取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者)在毕业之後留在英国以Tier 1(Post-study work)的签证身份工作两年的机会,但对於相关职缺与雇主的要求有更为严格的规定。新规定中提高了能够留英工作毕业生的筛选标准,只希望让最优秀的国际学生在毕业之後,能够申请继续在英国工作及生活。
在上述新规定实施後,毕业於英国大学的国际学生若想要留在英国工作,必须要符合以下几项条件,才能提出相关工作签证的申请。相关条件如下:
一、近期内毕业於英国大学。
二、将从事的工作职缺为技术性工作且年薪高於两万英镑。
三、雇主必须为英国国境局认可的公司或机构。
相较於之前实施的相关规定,上述新规定中增列了更多对於工作本身及英国雇主的要求,因此,对於毕业於英国大学的国际学生来说,工作签证申请相关规定的变革,将使得他们在毕业後求职时,要寻找到符合签证规定标准雇主的困难度大幅提高;相对地,也势必让他们在毕业後继续留在英国生活与工作的困难度大增。
同时,随着这项新消息的发布,另外一份针对相关签证制度变革及其对於外国学生来英国留学意愿的调查报告--「英国教育产业输出(Education: A Great British Export)」当中也指出,日渐严苛的学生签证与毕业後工作签证申请规定,将可能对英国教育市场产生重大冲击,影响英国顶尖大学对於国际学生的吸引力,使英国教育产业陷入困境。
调查显示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可能因为繁琐的签证申请程序与所需文件而放弃至英国求学,转而申请至美国、加拿大或澳洲等其他英语系国家学习。举例来说,该报告中就访问了428位中国的高中生、及他们的父母,对於孩子在高中毕业之後赴英留学的意见,其中有达到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如果在英国大学毕业或取得更高学位之後,无法继续留在当地工作,的确会影响他们申请前往英国大学就读的意愿。
而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调查显示,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近年来一直是英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国际学生(来自非欧洲地区国家)的最主要来源,在2010/2011年就有6万7,325人。
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统计报告,英国在2010/2011有250万1,295名学生在高等教育体系就学,其中有82.9%的学生为英国当地学生,来自欧洲地区其他国家的学生有5.2%,而来自非欧洲地区国家的国际学生则占了11.9%。
为了抑制部份国际学生「假留学真打工」的现象并保障英国国民的工作权益,英国国境局计划实施更严密的法令与审核标准,来抑制学生签证与毕业後工作签证被滥用的现象。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来英留学生的减少,将会对英国的经济与相关教育产业收益造成严重的冲击与影响。的确,就保障合法签证申请者与英国国民权益的角度来说,这样的相关措施与调整确实有其必要性,但是如何避免因此而影响外国学生来英就学的意愿,缩小其对英国教育相关产业产值的影响与所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失,却是个必须面对的两难问题。
资料来源:
UKBA, http://www.ukba.homeoffice.gov.uk/sitecontent/newsarticles/2012/february/27-new-student-rules
HESA, http://www.hesa.ac.uk/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371&Itemid=161
BBC Education, http://www.bbc.co.uk/news/education-17105028
British Council UK, http://www.britishcouncil.org/home-press-180907-global-value-study.pdf
教育部国际文教处, http://www.edu.tw/bicer/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6235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台湾教育的起源
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GeorgiusCandidius)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
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